「我希望爸爸不是律師」 兒子童言無忌背後給父母的反思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9/04/29 15:51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29

分享:

分享:

兒子煞有介事地說︰「我希望爸爸不是律師。」「為甚麼?做律師不好嗎?」我以為他不喜歡律師的形象。「如果他不是律師,就不需要經常公幹,可以陪我玩。」

基於工作性質,丈夫經常需要到內地跟客戶開會,平日晚上或多或少又有應酬,就算留在家中的時間也少不免要處理公事,跟兒子相處的時間相對少。

兒子這樣說,令我想到父母的職業和工時對孩子成長有多大影響?後來在《Harvard Business Review》看到一篇文,提及一個關於父母的工作與子女情緒健康的調查,牽涉900位從事不同專業並面對不同工時的父母。調查發現,無論工時多長,如果父母將家庭放在首位,以及在工作找到挑戰、創意和滿足,子女的情緒健康會比較好。

針對父親的工作,調查發現若果父親心理上過分投入工作,無論工時長或短,子女都會有更多行為問題。「心理上過分投入工作」包括在親子及休息時間也想着公事,或者不斷使用電子工具處理公務,導致「人在心不在」。另一方面,倘若父親工作表現理想又滿意自己的職業,子女的行為問題又比較少。

總括來說,父母的職業類別和工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沒有直接影響,更值得關注的是父母賦予事業甚麼價值,有沒有運用創意令孩子親近自己的軀體和心靈。兒子說︰「我希望爸爸是科學家。科學家不需要公幹的,是嗎?」

全文刊於《晴報》,《晴報》facebook

撰文 : Serene Chu 小而同罕有骨骼疾病基金會會長